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中国思想的奠基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青年时期正值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士人崛起的乱世,他对政治失序与道德沦丧深感忧虑,立志"行道救世"。
"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并不固守儒家本位,而是广泛向不同学派与技艺大师学习,注重礼乐。
孔子曾在鲁国担任中下级官吏(如司寇、代理相),主张克己复礼,以周礼为治国之本,力图恢复西周的政治礼仪与道德秩序。 但因理念不合时宜,遭排挤出仕,遂开始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政治宣传之旅, 试图游说诸侯采纳自己的治国方略,屡屡碰壁,最终回到鲁国,专注于教育与整理古籍。
孔子创立私人讲学制度,打破贵族独占教育的垄断。其学说在死后百年逐渐被推崇,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 历代王朝以儒家为政教基础,通过"孝""忠""礼"等观念巩固君主集权,使儒家思想成为规范百姓行为、维持等级结构的核心意识形态。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逝世,享年73岁。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其言行思想由弟子记录在《论语》中,成为后世儒家经典。
二、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伦理价值观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论语》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就是爱人。问什么是知,孔子答:是了解和识别他人。樊迟不理解,孔子解释说:提拔正直的人,排挤那些不正直的,这样才能让不正的人改正。
礼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
活着的时候,用礼仪来对待和尊重一个人。死后,要按照礼仪进行安葬。祭祀时也要遵循礼节,表达对逝者的尊敬。
孝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学而》
一个人如果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家庭中能够遵守基本的伦理关系(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在社会上也大多会尊重领导、服从上级。 这是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由内及外”的行为逻辑。
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明白义理,小人只懂得利益。”
政治哲学
德治主张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端正不动,其他星辰围绕着它运行。”
举贤才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论语·为政》
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
正名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孔子说:“君主要像君主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这句话强调各司其职、各守其道,是儒家“礼治”和“等级秩序”的根本逻辑。
教育理念
教育平等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当时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地域,只要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给学生一个方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不知所措;思考而不学习,就容易陷入危险,一无所得。
总结
孔子是一位深具历史意义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主张体现了对人性、社会与政治的深刻关注。他试图用伦理重建社会秩序,在乱世中传递理想主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