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取代汉朝建立新朝的重大历史事件

王莽篡汉

王莽画像
王莽画像原图链接

王莽篡汉是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取代汉朝建立新朝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过程历时数十年,可分为三个阶段:王氏外戚集团崛起(前33—前7年)、 王莽个人权力积累(前7—公元8年)、新朝建立与覆灭(公元8—23年)。王莽改制以儒家理想为旗帜,但因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成为秦汉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社会变革的失败尝试。

汉成帝时期(前33—前7年),太后王政君兄弟五人同日封侯(史称"五侯",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开创"王氏专朝"局面。 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王政君的侄子),因王政君的缘故,被封为新都侯,开始进入朝廷。彼时朝廷的结构异化,形成"吏民上书,宦官受之;大臣进见,太后决之"的双头政治格局。 王莽为人生活简朴"折节为恭俭",礼贤下士"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大义灭亲处死违法儿子王获,赢得舆论支持。前8年,王莽被封为大司马,首次掌握朝政;5年王莽又被 封为安汉公,加号"宰衡",位在三公之上;6年王莽立刘婴为太子,自称"假皇帝";9年王莽废汉建新,改元"始建国"。

《汉书·王莽传》载:"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王莽的那些兄弟,都是将军或五侯(指封侯贵族)的儿子,依仗时势而奢侈浮华,竞相炫耀车马、美色与游乐享受。 而王莽却独自清贫,刻意约束自己,表现出谦恭节俭的样子。他学习《礼经》,拜沛郡的陈参为师,刻苦勤勉,博览群书,穿着打扮也像个儒家学者。

制度上,王莽恢复周代官名(如大司马改为"大司马司允"),增设"五威将"等新官职,改长安为"常安",全国设125郡,2203县,频繁更改地名(有的郡五年内更名五次)。 经济上,规定土地国有,禁止买卖,按井田制分配(王田制),奴婢改称"私属",禁止买卖,国家控制物价、贷款和盐铁酒专卖(五均六筦)。 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第一次发行错刀、契刀(公元7年), 第二次实施宝货制(将货币划分为28种不同的面值与规格),第三次发行货布、货泉,第四次恢复五铢钱。 文化上莽按《周礼》重建明堂、辟雍,改革官制、服饰、礼仪制度,贬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引发边疆各族反抗。

《汉书·王莽传》载:"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
于是(由于王莽的新政),农民与商人纷纷失去生计,农业与经济全面崩溃。百姓在街头巷尾哭泣。因为买卖田地、房屋、奴婢,或者私自铸造钱币而被定罪的,从朝廷的高官大夫到平民百姓,多得数不胜数。
《汉书·王莽传》载:"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属令、属长,职如都尉。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
王莽依照《周礼》中的“周官”制度和《王制》中的规定,设立了“卒正”“连率”“大尹”等新官名,职责相当于汉制的太守; 又设“属令”“属长”,职责相当于都尉(掌军政);此外还设立了“州牧”“部监”共二十五人(相当于监察区官员),他们在礼节上享受如同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一样的尊崇待遇。

军事上,王莽公元10年时征发了三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匈奴,结果边境的百姓死伤、被俘的人无数,难以计算。12年时匈奴单于拒绝和亲,导致边境战事不断。 公元九年时句町王邯拒绝改封,起兵反抗,王莽派军镇压,久攻不下,消耗大量军费。 公元22年,关东地区百姓因饥荒而互相残食。西汉的人口在这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下从西汉平帝时(公元2年)约6000万人锐减到新朝灭亡时(公元23年)约2800万人。 公元23年时,王莽派42万大军围剿绿林军,王邑、王寻率军围攻昆阳,号称百万之众,刘秀率3000精锐突破中军,创造著名以少胜多战例。 最终王寻战死,王邑仅以身免,新朝精锐尽失,再无抵抗之力,同年十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渐台被商人杜吴杀死,其首级被众人传阅,舌头被切下分食。 王莽在位15年,新朝仅存14年,长安城破后,新朝宗室尽数被杀,新朝亡。

《汉书·王莽传》载:"是月,赤眉杀太师牺仲景尚。关东人相食"
这一月(王莽地皇三年二月),赤眉军杀死了新朝的太师牺仲和景尚。关东地区(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百姓因饥荒而互相残食。
《汉书·王莽传》载:"就识,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在长安城被攻破后,王莽被俘杀。他的头颅被斩下,军士们将他的尸体肢解,四肢关节、肌肉骨头都被切割分裂。争相砍杀王莽尸体的人多达数十人。

总结

王莽篡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托古改制而误国”的政治悲剧,既是儒家理想主义与现实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也加速了西汉灭亡,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