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导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这场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召开。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派出了以外交总长陆征祥为首的代表团参会,希望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然而,和会在处理山东问题时,不仅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反而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这一决定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5月4日当天,学生游行队伍前往各国使馆区请愿,要求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随后前往赵家楼胡同,痛打了亲日派官僚章宗祥,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军警逮捕了32名学生,激起了更大规模的抗议。 此后,学生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广州等地的学生纷纷响应,举行罢课、游行示威活动。学生们组织演讲团,散发传单,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京学界5月4日散发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6月3日,北京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拘押了近千人。这一暴行激起了全社会的愤怒,运动由单纯的学生运动发展为有工人、商人、市民等各界人士参加的全国性反帝爱国运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随后扩展到全国各地。商人罢市,形成了"三罢"(罢课、罢工、罢市)的强大声势。这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提出了明确的政治主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具体要求包括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撤销21条不平等条约;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收回山东主权。 同时,运动还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京政府被迫作出让步:释放被捕学生,撤职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广场聚集北京13家大学逾3000名学生
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广场聚集北京13家大学逾3000名学生原图链接
参与五四运动学生在北京举着国旗游行
参与五四运动学生在北京举着国旗游行原图链接
1919年6月4日北京,清华大学学生被捕。
1919年6月4日北京,清华大学学生被捕。作者 Sidney David Gamble,原图链接
天津学生支援北京
天津学生支援北京作者 Guoxue,原图链接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作者 Guoxue,原图链接
“五四游行被拘留之北京高师学生七日保释返校”
“五四游行被拘留之北京高师学生七日保释返校”原图链接
五四运动时期清华学生在体育馆前焚烧日货
五四运动时期清华学生在体育馆前焚烧日货原图链接
扬州群众火烧日货支援学生
扬州群众火烧日货支援学生作者 Guoxue,原图链接

总结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经过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各种新思潮竞相涌现。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