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

​西安事變主角蔣介石(右)、張學良(左)及楊虎城(中)在事變發生前合影。
西安事变主角蒋介石(右)、张学良(左)及杨虎城(中)在事变发生前合影。原图链接

西安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发生在西安的重大历史事件,由张学良、杨虎城发动,扣押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这一事件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步升级,先后制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等军事冲突,1935年又策动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五省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控制。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但蒋介石政府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方针,调集重兵围剿陕甘红军。 张学良作为少帅,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失去东北故土,背负"不抵抗将军"骂名,内心极度痛苦。 其东北军流亡关内,官兵思乡心切,厌战情绪严重。杨虎城的西北军同样不愿打内战,希望能够北上抗日收复失地。 1936年初,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张学良通过其部下与中共秘密接触。 4月9日,张学良在延安与周恩来举行秘密会谈,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初步协议。 此后,张学良与杨虎城也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治军事联盟。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住在临潼华清池,连续召见张学良和杨虎城,严厉要求他们限期"剿共",威胁要将东北军和西北军调离陕甘。 12月9日,正值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西安一万多名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的血腥镇压,激起民愤。 12月11日晚,张学良最后一次到华清池劝谏蒋介石,恳请其改变政策,但遭到蒋介石严厉斥责。 蒋介石甚至威胁要将张学良送交军法审判,并决定次日返回南京调兵镇压。面对蒋介石的顽固态度,张学良、杨虎城最终下定决心实施兵谏。

12月12日凌晨5时许,张学良的卫队营和杨虎城的特务团分头行动。张学良部队包围华清池,激战中击毙卫士十余人, 蒋介石在混乱中逃出寝室,最后在华清池后山骊山半山腰的一个石缝中被发现。 同时,杨虎城部队控制了西安城内的重要军政机关,扣押了军政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刘宗纪等十余名国民党高级官员。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立即向全国发出《告全国同胞书》,阐明兵谏的目的和政治主张。 南京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何应钦代理行政院长,下令讨伐张、杨,并派遣中央军向西安进军。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经过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了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 12月17日,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组成代表团飞抵西安,积极斡旋于各方之间。 周恩来等人既要说服张学良、杨虎城不要伤害蒋介石,避免激化矛盾;又要劝说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 经过多轮艰难谈判,蒋介石最终在压力下口头承诺: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开各党派会议协商救国、释放政治犯等条件。 虽然蒋介石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但在周恩来等人的见证下做出了承诺。 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在送蒋介石回南京时,出人意料地陪同蒋介石一起飞往南京,表示愿意承担事变的全部责任。

西安事变前(1936年1月)的张学良和杨虎城
西安事变前(1936年1月)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作者 ROC reporter,原图链接
五间厅窗户上的“西安事变”枪战弹孔
五间厅窗户上的“西安事变”枪战弹孔 作者 风之清扬,CC BY-SA 3.0,原图链接
蒋获释后在南京和国民党要员的合影
蒋获释后在南京和国民党要员的合影作者 Timshi,原图链接

总结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迅速实现合作,共同投入抗日战争,这与西安事变奠定的政治基础密不可分。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