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镇起义(523-530年)——北魏末年边镇叛乱
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523—525年)是北魏末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边镇军民叛乱,起因于北魏朝廷对北方六镇军民的长期压迫与政策失衡。这场起义动摇了北魏的统治根基,加速了北魏的分裂(后分为东魏和西魏)。
北魏为防御柔然,在北方边境设立了六个军镇(武川、怀朔、沃野、抚冥、柔玄、怀荒),由鲜卑贵族和汉族豪强镇守,初期地位崇高。 然而,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迁都洛阳后,六镇军民被边缘化,失去政治特权; 朝廷减少军需供给,镇将贪污腐败,军民生活困苦;汉化政策还引起鲜卑保守派不满,六镇成为反汉化势力的聚集地。
"及迁洛阳,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 ——《魏书》
523年,怀荒镇民因饥荒请求开仓放粮被拒,杀镇将于景,首开叛乱。524年,破六韩拔陵(匈奴族)在沃野镇起兵,杀镇将,改元"真王",北方诸镇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控制六镇,北魏派兵镇压失败。 朝廷随后联合柔然夹击起义军,同时采取分化策略,诱降部分叛军。524年,起义蔓延至关陇地区,莫折念生、胡琛等势力并起,北魏西部大乱。 虽然北魏最终借柔然兵力击败破六韩拔陵,二十余万降众被安置于河北,但河北随即爆发杜洛周、葛荣起义,北魏统治进一步瓦解。 葛荣作为六镇起义后期的核心人物,成功整合了破六韩拔陵失败后的六镇余部,建立了强大的割据政权,其势力号称拥有百万之众,成为北魏末年最具威胁的叛乱力量。 528年,葛荣率军攻占河北大部地区,并围困北魏重镇邺城,一度威胁北魏统治中心。然而,530年尔朱荣率军镇压,在滏口之战中彻底歼灭葛荣军主力,葛荣本人被俘杀, 标志着持续七年之久的六镇起义最终失败,但这场起义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北魏的统治基础。
六镇起义削弱了中央权威,导致尔朱荣崛起,528年发生河阴之变,北魏名存实亡。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高欢控制)和西魏(宇文泰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起义中武川镇军阀如宇文泰、独孤信等西迁关中,成为西魏-北周-隋唐的统治核心,形成了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的关陇贵族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