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始于隋朝,打破了魏晋以来 门阀士族垄断仕途 的格局。隋文帝和炀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奠定了此后1300余年(至1905年)科举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的创立源于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弊端的反思。九品中正制由地方中正官按家世、德行评定人才等级, 实际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士族垄断官职,寒门子弟难有晋升机会。 隋朝建立后,为巩固皇权、削弱门阀势力,开始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时期(581-604年)是科举制的雏形阶段,开皇七年(587年)下令各州"岁贡三人",推荐人才参加中央考试,设立秀才科考察时政分析,明经科考察儒家经典。 隋炀帝时期(604-618年)正式确立科举制度,大业元年(605年)设立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炀帝还取消了州郡推荐制,允许"投牒自进"(自由报考), 并增加了"孝悌有闻"等德行科。
"炀帝始建进士科,试策而已。" ——《旧唐书·杨绾传》
隋朝科举主要分为三个科目:秀才科考察治国方略(策论),要求文理俱高,录取极严,隋朝仅十余人及第; 明经科考察儒家经典(《五经》)背诵与释义,侧重记忆; 进士科考察诗赋、杂文,难度最高,后来成为主流。 考试流程包括州试(由地方选拔人才推荐至中央)、省试(在尚书省(后改为礼部)举行,由朝廷官员主考)和及第授官,但隋朝科举尚无殿试、糊名等后世完善的制度。
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垄断,使寒门子弟可通过考试入仕,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唐初名臣; 强化了皇权,将官员选拔权收归中央;推动了儒家经典研究和教育普及。 但隋朝科举录取人数极少,秀才科年均不足一人;关陇集团等旧贵族仍占据要职;且制度尚未完善。
唐代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殿试(武则天时期)和武举(唐玄宗时期),进士科成为主流,形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风气。 宋代推行糊名誊录制度确保考试公平,明清时期以八股文取士,直至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