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
291-306年: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一场持续16年的宗室内战,由司马氏诸王争夺中央权力引发,最终导致西晋国力衰微、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并酿成"永嘉之乱",使西晋走向灭亡。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皇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血腥内战,因主要参与者为八位宗室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而得名。 这场持续16年的内乱导致中原经济崩溃、人口锐减,并引发匈奴等胡族南下,直接促成“五胡乱华”和西晋灭亡(316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斗之一。
晋初,晋武帝司马炎为防范权臣篡位,大封同姓王二十七人,并赋予他们军政实权,如楚王司马玮掌管荆州兵马。然而,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朝政大权旁落于皇后贾南风之手。 贾后野心勃勃,于元康元年(291年)联合楚王司马玮诛杀辅政大臣杨骏,废黜太后杨芷,随后又以"擅杀大臣"的罪名处死司马玮,独揽朝政大权。这种专横跋扈的行为激起了宗室诸王的强烈不满,为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后乃使帝诏杀 亮 、瓘,又坐玮以矫杀亮、瓘之罪,即日杀玮。后益肆淫恣,废太子遹惠帝长子,非贾后生。" ——《二十二史劄記》
291年,贾后通过诛杀辅政大臣和宗室王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司马亮、司马玮被杀,贾后利用司马玮杀司马亮,再以"矫诏"罪名处死司马玮,独揽大权。 元康九年(299年),贾后因担心太子司马遹威胁其权力,设计陷害并最终毒杀了太子,此事成为八王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300年,赵王司马伦趁机联合齐王司马冏发动政变,废杀贾后。贾后临死前曾言:"我死,天下必乱。"。 301年,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为帝,同时滥封官员,当时貂蝉冠不足,便以狗尾充数。种种行为引发诸王不满。 同年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起兵,击败司马伦,恢复晋惠帝帝位。司马伦被俘后,被赐金屑酒而死。司马伦在位仅三个月,史称"三月天子"。 302-304年,诸王开始了混战,齐王司马冏专权,骄奢淫逸,任用亲信,引起朝野不满,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司马乂控制洛阳,司马颖、司马颙联军围攻,司马乂在洛阳坚守数月,城中粮尽,最终被部下出卖,司马乂被杀。 成都王司马颖成为皇太弟,遥控朝政。司马颖在邺城设立行台,实际掌控朝政,但不久又与司马颙发生冲突。 304-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联合各方势力击败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在洛阳设立行台,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晋怀帝)。司马越自任太傅,总揽朝政, 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但彼时西晋已元气大伤
"其余同谋者咸超阶越次,不可胜纪,至于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 ——《晋书·赵五伦传》
八王之乱对西晋王朝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洛阳、长安等主要城市反复遭劫,货币制度瓦解,经济倒退至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内乱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匈奴刘渊于304年建立汉赵政权,羯族石勒等也趁机起兵,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 311年,匈奴攻破洛阳,史称"永嘉之乱";316年,长安再度陷落,晋愍帝出降,西晋正式灭亡。

主要参与诸王
诸王 | 封地 | 主要行为 | 结局 |
---|---|---|---|
汝南王司马亮 | 汝南 | 晋武帝托孤大臣,被贾后和楚王司马玮所杀 | 291年被杀 |
楚王司马玮 | 楚 | 受贾后指使杀司马亮,后被贾后处死 | 291年被杀 |
赵王司马伦 | 赵 | 废杀贾后,篡位称帝,引发诸王讨伐 | 301年被杀 |
齐王司马冏 | 齐 | 联合诸王讨伐司马伦,短暂掌权 | 302年被杀 |
长沙王司马乂 | 长沙 | 击败司马冏,后被司马颖、司马颙联军所杀 | 304年被杀 |
成都王司马颖 | 成都 | 一度控制朝廷,后被司马越击败 | 306年被杀 |
河间王司马颙 | 河间 | 联合司马颖对抗司马越,最终投降被杀 | 306年被杀 |
东海王司马越 | 东海 | 最终胜利者,掌控朝政,毒死晋惠帝 | 311年病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