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三国之后的统一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晋朝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但统一仅维持短暂时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朝代。

晋朝概况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晋(265-316年)与东晋(317-420年)两个时期。 西晋短暂统一全国,但因内乱与外患迅速崩溃;东晋偏安江南,与北方五胡十六国对峙。晋朝以门阀政治和玄学文化为特征,其兴衰对南北朝格局影响深远。

西晋时期(265-316年)是晋朝的开端,司马懿之孙司马炎于265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并定都洛阳。 经过十五年的准备,晋军于280年六路伐吴,最终迫使吴主孙皓投降,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然而,司马炎在统一后推行分封制,大封宗室二十七王,同时实施九品中正制, 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格局,为后来的动乱埋下隐患。

西晋统一后不久,便陷入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291-306年)。 这是场由贾后干政引发的宗室内战,由于贾后专政引发诸王不满,赵王司马伦废杀贾后,后又废惠帝自立,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等起兵讨伐,东海王司马越最终胜出。 期间中原经济遭受重创,人口锐减。匈奴等胡族趁机崛起,304年刘渊建立汉赵,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序幕。311年,匈奴汉赵政权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西晋名存实亡,史称"永嘉之乱"; 316年,汉赵刘曜再破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由籓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 ——《晋书》
因为藩王们争夺权力,互相残杀,才使得北方的胡族乘虚而入,毒害中原大地。如今残存百姓已经历尽苦难,人们都有奋起反击的志气。
西晋初期疆域图
西晋初期疆域图CC BY-SA 3.0,原图链接

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士族王导的支持下南迁,于317年在建康(今南京)称帝(衣冠南渡),建立东晋。 东晋时期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琅琊王氏等士族掌控朝政,皇权相对衰弱。 在军事上,东晋曾有过祖逖北伐收复黄河以南的辉煌,但最终因朝廷猜忌而功败垂成。 383年的淝水之战是东晋的重要胜利,谢安以八万北府兵击败前秦苻坚的八十万大军,保全了江南政权。

"(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 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晋元帝(司马睿)初到江东建业时,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威望。王敦与他的堂弟王导等人齐心辅佐,力图振兴国家。当时百姓感叹这种局面,说:"王家和司马家,是一起共治天下啊。"

东晋在文化上继承了西晋的玄学传统,士族崇尚老庄思想,清谈之风盛行。 这一时期产生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等艺术成就。 五胡内迁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门阀政治模式影响了整个南朝,直至隋唐科举制的建立才被打破; 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刘宋,开启南朝,晋朝灭亡。

红色为东晋领土范围(未包括数次北伐收复的土地)
红色为东晋领土范围(未包括数次北伐收复的土地)作者 evawen,CC BY 3.0,原图链接

晋朝时间线

265年
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280年
晋灭吴,完成全国统一,三国时代结束。
290年
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司马衷继位。
291年
八王之乱开始,宗室内斗持续16年。
304年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前赵),五胡乱华序幕拉开。
306年
八王之乱结束,西晋国力严重削弱。
311年
永嘉之乱,汉赵攻陷洛阳,俘晋怀帝,西晋名存实亡。
316年
汉赵攻陷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
317年
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晋王,衣冠南渡,东晋开始。
318年
司马睿正式称帝,建立东晋。
383年
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保全江南政权。
399年
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东晋政局动荡。
404年
桓玄篡位,建立桓楚,不久失败。
420年
刘裕逼迫晋恭帝禅位,建立刘宋,东晋灭亡,南北朝开始。

晋朝重要制度与文化

法律制度

晋朝法律制度承袭汉魏,又有重要革新,以《泰始律》(晋律)为核心,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进程的关键阶段。 西晋统一后,晋武帝命贾充、杜预等修订法律,形成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影响南北朝及隋唐律法。东晋虽偏安江南,但基本沿袭西晋法律体系。

晋朝法律制度以《泰始律》为核心,在西晋初年由司马炎命贾充、杜预等14人修订而成。 这部法典将曹魏《新律》的十八篇扩展为二十篇,共六百二十条,删繁就简,体现了"蠲其苛秽,存其清约"的立法精神。 其最大特色在于将儒家伦理纳入法律体系,如"准五服以制罪"和"存留养亲"等原则。

"合合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言。蠲其苛秽,存其清约,事从中典,归于益时。其余未宜除者,若军事、田农、酤酒,未得皆从人心,权设其法,太平当除,故不入律,悉以为令。" ——《晋书·刑法志》
这部法律共二十篇,六百二十条,总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字。去除了其中过于苛刻污浊的内容,保留清明简约的条文,内容多遵循中正的法典,目的是为了顺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还有一些不适宜立即废除的内容,比如关于军事、农田、酤酒(酒类买卖等)的法规,暂时还不能完全顺应人心, 因而作为权宜之计而设立这些规定,待将来天下太平时再予以废除,所以不编入正式律典,而作为“令”另行颁布。

晋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故事三种形式。律为刑事法典,以《泰始律》为代表;令为行政法规,如《户调令》规定赋税制度;故事则为判例与行政惯例,在东晋后逐渐成为法律补充。 刑法制度沿袭五刑体系,包括死刑、流刑、徒刑、杖刑和赎刑。"准五服以制罪"原则规定亲属相犯按服丧等级定罪,如殴杀父母处以凌迟,殴杀堂兄弟则处以徒刑,体现了儒家宗法伦理对法律的深刻影响。

"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晋书·刑法志》
通过严格的礼教制度来设立防范,依据“五服”的亲属远近来制定相应的刑罚。 在晋朝法律中,特别强调 礼法合一,以“礼”为法之准绳:亲属越近,法律责任越重;如弑父与杀远亲,同是杀人,但前者为“弑”,罪重于一般谋杀; 反之,对于亲属之间的纠纷,有时根据五服关系酌情从轻。

在经济法律方面,晋朝推行占田制,规定官吏和平民的占田限额,如一品官可占田五十顷,平民男子七十亩、女子三十亩,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户调式则按户征收绢、绵,取代了汉代的算赋制度(《晋书·食货志》:“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司法制度实行县、州、中央三级审判,并规定"拷讯不得过五十",限制刑讯逼供。

东晋时期,由于战乱频发,法律执行趋于灵活,常以旧例"故事"判案。王导执政时曾依东吴旧例处理江南豪强纠纷,体现了法律适应性的特点。 同时,士族特权开始法律化,"官当"制度萌芽,官员犯罪可降职抵罪,保护士族利益,这一制度为南北朝所沿袭。

政治制度

晋朝政治制度以士族门阀专政为核心,西晋短暂尝试恢复中央集权,但因分封制复辟与士族崛起而失败; 东晋形成“门阀与皇权共治”的独特模式,皇权衰弱,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掌控实权。这一制度深刻影响了南北朝的政治格局。

晋朝政治制度经历了从西晋中央集权尝试到东晋门阀共治的演变。中央官制方面,西晋继承汉魏制度,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成为荣誉虚职, 实权转移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作为行政中枢,下设六曹(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权力不断扩大;门下省由侍中掌审议诏令,东晋后地位日益重要。

东晋时期形成独特的"共天下"模式,士族门阀垄断高官要职。琅琊王氏(王导、王敦)、陈郡谢氏(谢安)长期掌控尚书省、中书省,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皇权衰弱,皇帝多幼年即位,如晋成帝五岁即位,依赖庾太后与王导共治。 地方行政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西晋初分十九州,东晋缩至扬、荆、江等数州。军 事都督制使地方都督兼领刺史,军政合一,如陶侃都督荆、江、雍、梁四州,桓温以荆州为基地北伐,形成"权倾朝廷"之势。

选官制度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中正官按家世门第将人才分为九等,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高门士族如琅琊王氏垄断上品,寒门难入仕途。东晋时期,士族通过"清议"和"月旦评"等舆论操控官员升迁, 但北府兵将领如刘裕凭军功突破门阀限制,为寒门上升开辟新途径。

"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藉世资,用相陵驾。" ——《恩幸传论》
州郡中的中正官原本是根据才能来给人定品评等的,但实际上当时社会的人才,很少因为真正的才能而升迁或贬降;反而是依仗世家的门第出身,互相攀比、排挤、驾凌。

分封制方面,西晋武帝为防范曹魏孤立而亡的教训,大封二十七同姓王,允许拥兵,如楚王司马玮、成都王司马颖等诸侯王掌地方军政,最终导致八王之乱(291-306年)。 东晋吸取教训,宗王仅虚封无实权,如会稽王司马昱任丞相但不掌兵,转而依赖外戚如庾亮与士族制衡宗室。 门阀政治在东晋定型,延续至南朝直至侯景之乱才衰落;

经济制度

晋朝的经济制度以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为核心,西晋推行占田制和户调制,试图恢复战乱后的农业生产; 东晋则因偏安江南,形成庄园经济与侨置州郡的特殊体系。整体上,晋朝经济受门阀士族控制,南北差异显著,为南北朝经济格局奠定基础。

西晋统一后,面对三国战乱造成的土地荒芜和人口锐减,于280年推行占田制以重新分配土地。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同时按官员品级占田,一品官可占田50顷,递减至九品10顷。 这一制度旨在抑制土地兼并、鼓励垦荒,但实际执行中士族仍大量侵占土地。 在赋税方面,西晋以户调制取代汉代算赋、口赋,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减半,边郡民户减收三分之二,少数民族纳"賨布"1匹。 这种以户为单位的征税方式简化了税制,却也加重了小农负担。

"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 ——《晋书·食货志》
当时按官员的九品等级划分,占田数量随等级递减。第一品的官员可以占有五十顷土地,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依次类推,到第九品则为十顷。

东晋时期,经济制度发生重大调整。士族庄园经济迅速扩张,王、谢等士族广占土地,建立自给自足的庄园,荫庇佃客(依附农)。 庄园内不仅有农田,还有手工业如纺织、冶铁,甚至拥有私人武装部曲。士族享有免税或减税的经济特权,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为安置北方南迁流民,东晋在江南设置"南徐州""南兖州"等侨置州郡,侨民初期免税,后引发户籍混乱。 桓温、刘裕推行"土断"政策,强制侨民纳入本地户籍承担赋役,以增加财政收入。

货币与商业方面,西晋沿用曹魏五铢钱,但八王之乱后私铸盛行导致通货膨胀。 东晋主要使用吴国旧钱及实物交易(布帛、谷物),货币经济出现衰退。 商业贸易方面,东晋与北方十六国通过长江、淮河进行走私交易,如蜀锦、瓷器等商品。 海外贸易通过广州通商。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篋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憚焉。惟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史,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晋书·吴隐之传》
广州地处山海之间,出产各种珍稀宝物,一箱宝物便足以维持数代人的富贵。 但那里瘴气瘟疫盛行,人们普遍畏惧。只有那些贫穷困顿、无依无靠的人,才愿意请求到此担任长史之职。 因此,历代在此任职的刺史,大多贪赃枉法,搜刮财富。

手工业与技术进步方面,成都仍是蜀锦织造中心,远销北方。 东晋推广葛麻纺织,以江南葛布替代北方丝织品。冶铁技术方面发明了生铁与熟铁合炼的灌钢法,提高了兵器质量。 造船技术也有显著进步,东晋能建造载重万斛(约500吨)的大船用于长江水战。

晋朝经济制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方面,占田制短暂恢复了北方农业,户调制为北魏均田制提供了借鉴,江南开发为南朝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存在明显局限,士族垄断土地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引发流民起义如孙恩、卢循之乱,货币经济倒退和实物交换盛行也阻碍了商业发展。

军事制度

晋朝的军事制度经历了从世兵制到募兵制的演变,西晋以中央军与宗王武装为主,但因八王之乱导致体系崩溃; 东晋则依赖北府兵与门阀私兵,形成“兵归将有”的军阀化特征。整体上,晋朝军制受门阀政治影响深刻。

西晋的军事体系以中央军与宗王武装为主。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两部分:中军即禁军,驻守洛阳,由五校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和四军(前、后、左、右军)组成,兵力约十万,由皇帝直接控制,但后因贾后干政逐渐衰弱; 外军则是地方都督府兵,如关中、淮南等边防军,后来成为宗王内战的工具。晋武帝大封同姓王,允许诸侯王掌握地方兵权,如楚王司马玮掌荆州兵,都督兼领刺史形成军政合一的局面,这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在兵制方面,西晋实行世兵制,士兵家庭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下,逃亡者众多,同时征召匈奴、鲜卑等部落为"义从胡",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隐患。

东晋时期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谢安为抗击前秦,招募北方流民组建北府兵,驻守京口(今镇江)。 在淝水之战中,北府兵八万击败前秦八十万大军,成为东晋军事支柱。然而后期北府兵被刘牢之、刘裕掌控,成为寒门夺权的工具。 同时,王、谢等士族豢养部曲私兵,如王敦的"武昌兵"、桓温的荆州军,江南豪族也拥兵自保,朝廷不得不妥协。 为安置北方南迁的流民武装,东晋设置"南徐州""南兖州"等侨置军府,形成"兵归将有"的局面。

"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晋书·刘牢之传》
(桓)玄任命刘牢之为参军,统领精锐部队担任先锋,屡战屡胜,被称为“北府兵”,敌人听到这个称号都非常畏惧。

在军事技术与战术方面,东晋依托长江天险发展水军,船舰规模庞大,如王濬灭吴时的"楼船",火攻、钩拒等战术广泛应用。 但由于江南地形限制和马匹短缺,东晋以步兵为主,骑兵规模远逊北方胡族。

科技文化

晋朝(265–420年)的科技与文化在动荡中发展,呈现出承汉启唐的特点。西晋短暂统一,科技以机械制造、医学为主; 东晋南迁后,文化重心转向江南,玄学、文学、艺术与佛教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胡汉、贯通南北,为南北朝乃至隋唐文明奠定基础。

晋朝在机械工程方面,杜预发明了连机碓,利用水力驱动多个舂米杵,大幅提高了粮食加工效率。 西晋马钧复原了汉代指南车,用于军事与礼仪活动。东晋的造船技术尤为突出,能够建造载重万斛(约500吨)的楼船,支撑了长江水战与海外贸易的发展。

医学上,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系统整理了针灸理论,成为世界最早的针灸专著。 东晋道家学者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录了疟疾治疗方法和狂犬病防治技术,其中青蒿用法的记载为明代青蒿素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 数学与天文学方面,《孙子算经》首次记载了"物不知数"问题;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岁差"现象,提出冬至点逐年西移的理论,有效纠正了历法误差。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肘后备急方》
取青蒿(一种中药草)一把,用两升水浸泡,然后绞出汁液,全部服下。

文化思潮以玄学清谈为主导,士族以《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理论基础,探讨"有无"、"名教与自然"等哲学命题。 西晋时期王弼注《老子》、郭象注《庄子》,东晋时期支遁推动佛玄合流,谢安则以清谈治国。这种思潮虽然导致部分士族逃避现实,但也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 同时佛教在晋朝实现了重要的本土化发展。高僧佛图澄以神通劝诫胡族统治者止杀,道安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理念,推动佛教依附王权。 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倡导"沙门不敬王者论",调和佛儒矛盾。后秦时期的鸠摩罗什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经典。

“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晋书·谢安传》
谢安寄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与王羲之、许询、高僧支遁等人交往出游。出门便泛舟山水之间垂钓打猎,归来则吟诗作文,完全没有仕途之意,心在世外。

文学艺术上西晋太康文学以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为代表,追求辞藻华丽,陆机的《文赋》开创了文学批评传统。 东晋时期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奠定了隐逸诗传统,干宝的《搜神记》记录神异故事,为唐代传奇小说开辟先河。 书法方面,"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创造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风格。 绘画领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体现了"传神写照"的艺术理论。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晋书·王羲之传》
他长大之后,口才敏捷,学识渊博,以刚正耿直著称,尤其擅长隶书(汉字书体),被誉为古今第一。

士族多以清谈宴饮为风尚,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和五石散(寒食散)的流行体现了这一特色。服饰方面流行宽袍大袖的褒衣博带,东晋士族甚至以"扪虱而谈"为放达表现。 南北风俗差异明显,北方胡汉杂居,饮食以羊肉、奶酪为主;南方则以稻米为主食,饮茶习俗逐渐普及。

西晋蟠龙环
西晋蟠龙环CC BY-SA 3.0,原图链接
《耕犁图》,魏晋墓砖画
《耕犁图》,魏晋墓砖画原图链接
《采桑图》魏晋墓砖画
《采桑图》魏晋墓砖画原图链接
《女史箴图》(局部)
《女史箴图》(局部)东晋顾恺之原图链接
《洛神赋图》(宋人摹本),东晋顾恺之绘
《洛神赋图》(宋人摹本),东晋顾恺之绘原图链接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东晋王羲之原图链接
青瓷羊形烛台
青瓷羊形烛台作者 Prof. Gary Lee Todd,CC BY-SA 4.0原图链接
黑釉陶壶与公鸡头壶嘴。
黑釉陶壶与公鸡头壶嘴。CC BY-SA 2.5原图链接
青瓷谷仓罐
青瓷谷仓罐CC BY-SA 2.5原图链接

总结

晋朝在中国历史上处于重要转折期,既是秦汉以来统一帝国的延续,又开启了南北朝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新阶段。 晋朝短暂的实现全国统一,保存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同时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然而统治时间短且动荡频繁,造成了中国长期南北分裂局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