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

383年: 东晋存亡战役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天王苻坚率80万大军(实际约30万)南征东晋,东晋以8万北府兵迎战,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以弱胜强。 此战粉碎了前秦统一中国的企图,保全了东晋政权,并导致前秦迅速崩溃,北方重新分裂。

376年,氐族苻坚重用王猛,灭前凉、代国,统一北方,仅剩东晋未平。然而前秦内部民族复杂,包含氐、羌、鲜卑、汉等各族,各部离心离德,如慕容垂、姚苌等将领暗中观望。 王猛临终前曾告诫苻坚勿攻东晋,但苻坚未听劝告。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十六国春秋别本》
晋国虽然远在吴越之地(僻远荒陋之地),但它是汉朝的正统继承者。亲近仁德、和睦邻邦,这是国家最大的财富。我死之后,希望你们不要图谋进攻晋国。

面对前秦的威胁,东晋在谢安主持下积极防御。谢安命谢玄招募北方流民组建精锐部队,号称"北府兵",驻守广陵(今扬州)。同时,东晋以桓冲守荆州,谢石、谢玄扼守淮河,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383年八月,前秦大军南下。苻坚宣称"投鞭断流",号称80万大军,实际前线约30万,其中氐族精锐仅15万。东晋则以8万北府兵水陆并进迎战。 383年十月,晋将刘牢之率5千精兵突袭洛涧(今安徽怀远),斩杀秦将梁成,歼敌1.5万,挫败了前秦的锐气。

"诏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从弟辅国将军琰、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檀玄、建威将军戴熙、扬武将军陶隐等距之,众凡八万" ——《晋书》
朝廷下诏,任命桓玄为前锋,并总领徐州、兖州、青州三地,以及扬州的晋陵郡和幽州燕国等军事事务,与他的叔父桓石、堂弟桓琰、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檀玄、建威将军戴熙、扬武将军陶隐等人联合抗敌,集结兵力共约八万人。

383年十一月,晋军采用心理战术,要求秦军稍退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欲"半渡而击"而同意后撤。然而秦军阵脚大乱,降将朱序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 导致秦军自相践踏,苻坚弟苻融战死,晋军乘势掩杀。苻坚身中流箭,单骑逃至淮北,仅剩10余万残兵。之后,前秦迅速崩溃,慕容垂建后燕(384年),姚苌建后秦(384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苻坚于385年被姚苌缢杀于新平佛寺。东晋得以延续,谢安、谢玄主导朝政,谢氏威望达到巅峰,但也遭到司马道子猜忌。北府兵的崛起为寒门武将提供了机会,最终成为刘裕代晋的基础。

淮淝奏捷图
淮淝奏捷图作者 谢彬,浙江上虞人,肖像画家曾鲸弟子,原图链接

总结

淝水之战不仅使东晋续命近200年,更确立了南北朝对峙格局。谢氏家族权倾朝野,北府兵模式影响深远,刘裕借此建立刘宋。此战与赤壁之战并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