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
西晋灭亡后,北方士族、官僚及百姓大规模南迁。
五胡乱华
衣冠南渡指西晋末年至东晋初年(约307–317年),中原士族、百姓为躲避“永嘉之乱”和五胡战乱,大规模南迁至长江流域的历史事件。 这一迁徙不仅保存了汉文化的核心力量,还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东晋立国和南北朝对峙的基础。“衣冠”代指中原文明精英(士族、官僚、学者),故称“衣冠南渡”。
311年,永嘉之乱爆发,匈奴汉赵攻陷洛阳,不仅屠杀士民,还俘虏了晋怀帝,标志着西晋统治的崩溃。 随后,羯、鲜卑、氐等胡族相继割据北方,使得整个中原地区陷入长期混战。相比之下,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土地肥沃,具备接纳大量难民的条件。
"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晋书》
这场大规模迁徙涉及多个社会阶层。皇室与士族是南迁的核心群体,包括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顶级门阀。 同时,依附于士族的平民、工匠、士兵也随同南迁,其中就包括后来北府兵的前身。 迁徙路线主要有三条:西线从关中经汉中到达巴蜀,部分人迁至成都; 中线从洛阳经南阳、襄阳、江陵最终到达建康; 东线从青徐地区经淮河到达扬州,这是主要士族选择的路线,王导、司马睿等人就是经此路线南迁的。
317年司马睿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于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士族与皇权共治格局。 同时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牛耕技术和铁农具,使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建康、会稽等地发展成为纺织和冶铁中心; 长江水道贸易兴起,番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洛阳太学的博士们南迁后,在建康设立国学,推动玄学与清谈的盛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代表了"六朝风韵"的艺术成就。 中原雅言与吴语的融合,形成了中古汉语体系。在士族贡献方面,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奠定了东晋的政治框架;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领导淝水之战并组建北府兵; 太原王氏的王述、王坦之推动江南礼制改革;颍川庾氏的庾亮、庾冰经营荆州,巩固西部边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