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乱
311年:西晋末年匈奴汉赵政权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标志着西晋实际灭亡
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是西晋末期匈奴汉赵政权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西晋实质灭亡和“五胡乱华”的全面爆发。 311年,匈奴大将刘曜攻破洛阳,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焚毁宫庙,晋怀帝被俘后遭弑(313年)。 此乱导致中原精英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东晋由此建立,中国进入长达百余年的南北对峙时期。
西晋末年,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291-306年)严重消耗了国家军力,导致边防崩溃、经济凋敝。与此同时,关中地区连年饥荒,引发了以李特为首的巴氐流民起义,进一步削弱了晋廷的统治基础。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匈奴左贤王刘渊于304年在并州(今山西)建立汉赵政权,宣称继承汉室正统,开始对西晋发起挑战,成功笼络了大量汉人支持。
"渊轻财好施,倾心接物,五部豪杰,幽、冀名儒多往归之。" ——《资治通鉴》
刘渊不贪财,乐于施予,真诚待人,广结交游;当时五部中的豪杰,以及幽州、冀州的知名士人,许多人都投靠归附于他。
311年六月,刘渊之子刘聪派遣大将刘曜攻破洛阳,开启了永嘉之乱的序幕。匈奴军入城后纵兵大掠,焚烧宫室和太学,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太学被毁。 之后,刘曜下令屠戮王公士庶三万余人,匈奴军还掘开晋室陵墓,侮辱晋惠帝皇后羊献容。 晋怀帝司马炽被俘后,被押往平阳(汉赵都城),受辱封为"会稽郡公",最终于313年遭毒杀。316年,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投降,西晋正式灭亡。
"曜等遂焚烧宫庙,逼辱妃后,吴王晏、竟陵王楙、尚书左仆射和郁、右仆射曹馥、尚书闾丘冲、袁粲、王绲、河南尹刘默等皆遇害,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 ——《晋书·帝纪》
刘曜等人(叛乱者或军政权臣)焚毁了宫殿和宗庙,逼辱了皇室妃嫔。 吴王刘晏、竟陵王刘楙、尚书左仆射和郁、右仆射曹馥、尚书闾丘冲、袁粲、王绲、河南尹刘默等一众王公大臣全部被杀,朝中官员、士人和平民死亡者超过三万人。
永嘉之乱后,中原精英大规模南迁,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士族家族迁至建康(今南京),史称"衣冠南渡",东晋建立(317年)。 中原的学术、技术也随之传入江南,如洛阳太学博士南迁建康重开国学。其次是北方陷入长期混战,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羯族后赵、鲜卑前燕等政权相继割据。 东晋以"复雠雪耻"为号召,而北方胡族政权则自诩"承晋正统",形成了长达百余年的南北对峙格局。
总结
永嘉之乱(311年)是西晋灭亡的转折点。洛阳陷落时,"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北方经济遭受重创。大量汉人南迁,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在江南重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康(今南京)成为新的文化中心。